MTI教育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MTI招生MTI教学MTI学位MTI秘书处职业发展下载中心ENGLISH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MTI教学 > 正文
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2008-04-10 14:29   仲伟合
[字号: ]

内容提要: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口译实践与专业口译教学的经验,探讨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内容及专业口译教学方法。作者认为口译是技术也是艺术,在此定义下,论文讨论了一个专业译员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即KI=KL+EK+S(P+AP)。在此公式中,KI=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 (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KL=Knowledge for Language(双语知识版块);EK=Encyclopedic Knowledge(百科知识),S(P+AP)=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即,技能版块=职业口译技能——包括记忆、笔记、信息综述与重组、译前准备等,艺术表达技能——即以科学的手段、艺术性地完成口译过程的技能,如口译的应对策略就属于艺术技能的范畴。因此,作者认为专业化的口译训练应该遵循“技能性、实践性、理论性、阶段性”等原则,在口译训练中以“技能性”教学为核心,循序渐进地介绍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的口译技能。作者还介绍了专业口译训练中的“八化”建设,即“课程立体化、内容系统化、练习真实化、学生中心化、教材多元化、技巧全面化、教师精英化、目标职业化”。

关键词:专业口译;口译教学;会议口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962(2007)03-0005-04

人类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发生交往开始,就产生了口译活动。随着全球各国家交往的日益频繁,对专业化的口译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在增加。在中国的上个世纪70年代,口译仅仅是少数院校外语专业的一门课程。而今天,随着国际社会对专业化口译人才的需求,口译已经不只是外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系统的专业。因此,从事口译教学或培训的人必须清楚他(她)所教授的“口译”是作为“口译专业”的教学,还是作为外语专业的口译必修课教学,或者是作为外语专业中“翻译”方向的口译教学。2006年教育部批准了国内三所高校试办翻译专业,实际上就是要求试办者探索专业化、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方法,以区别于传统外语教学中的教学翻译。培养专业化的口译人才,就应该了解培养专业化口译人才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望给正在开设专业口译教学同行的一些启发。
一、 会议口译的发展

尽管口译活动已经存在上千年,但被史书记载的真正意义上的口译活动发生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因为有说英语的美国威尔逊总统和英国乔治首相的参加,使原本在外交场合作为国际语言使用的法语成了交流的障碍。因此在巴黎和会上使用了英法交替口译。1919年巴黎和会的口译活动也被认为是会议口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的真正开始[1]。
上个世纪20年代,商人Edward Filene,电气工程师Gordon Finlay及IBM的总裁Thomas Watson共同发明了同声传译设备,这一设备彻底改变了国际会议口译的方式[2]。国际会议同声传译于1927年首先在日内瓦的国际劳工组织的一次会议上得以使用。然而,因为设备不够精良,直到1945年同声传译在欧洲才得到大规模的使用。1945年11月到1946年10月,在纽伦堡(Neuremberg)审判中,使用了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的同声传译。同声传译从此成了多数国际组织会议的口译工作方式。也正是从上个世纪的40年代,欧洲开始了专业化会议口译人才的培养。日内瓦大学翻译学院于1940年成立,维也纳翻译学校于1943年成立,开始了专业化口译人才的培养。
中国使用交替传译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1990年代才开始在一些大城市举行的国际会议上使用同声传译。中国的专业化口译教学工作起步也较晚。上个世纪70年代末,北京外国语学院承担的联合国译训班(中、英、法)被认为是当代中国专业化口译教育的开始。之后直到90年代初,厦门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相继开设了中英口译专业方向班,把口译专业的教学带向了大学本科阶段。2002年成立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及于2005年成立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等均采用AIIC的标准培养会议口译人才,做到了与国际接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翻译学院(系)20余家,另有多所高校开设了翻译方向,均开设口译方向或口译课程。中国口译事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

二、会议口译的种类

“口译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之间充当同步或接续的口头或手势交际中介的活动。”[3]口译在欧洲往往指会议口译。其工作方式为同声传译或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因为不占用会议的时间,在国际组织的会议中使用的更加频繁。交替传译因为口译的情景不同又可以有“社区口译、联络口译、外交(事)口译、商务口译、法庭口译、军事口译、广播电视口译等”[4]。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同声传译中也出现了如“视频会议口译(video conference interpreting)、电视口译(TV interpreting)、电话口译(telephone interpreting)等形式[5]。进行专业口译教学的教师应该明确所培养的学生的发展方向,才能设计好教学的课程,做到事半功倍。一般认为,本科阶段可以对双语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专业化的交替传译训练,而要培养高层次的同声传译人才则要在研究生阶段。

三、 专业口译课程的设置

本人曾在《中国翻译》2003年第四期发表了题为“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一文,在文中,本人提到了一个好的译员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以下三个版块组成:KI=KL+EK+S(P+AP)[6]。在此公式中,KI=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KL=Knowledge for Language(双语知识版块);EK=Encyclopedic Knowledge(百科知识),百科知识版块也包括译员必须掌握的专题知识;S(P+AP)=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即,技能版块=职业口译技能--包括记忆、笔记、信息综述与重组、译前准备等,艺术表达技能--即以科学的手段、艺术性地完成口译过程的技能,如口译的应对策略就属于艺术技能的范畴。将译员的知识结构划为“语言知识版块、百科知识版块、技能版块”三个版块可以为口译的培训提供一个课程设置框架,因为上述知识的习得一方面靠译员本人的勤奋努力,另一方面还是要靠专业的培训才能完成。另外,了解口译活动对译员的知识要求,也可为那些希望自习口译技能的学员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根据K=KI=KL+EK+S(P+AP)这一公式,说明对职业译员进行培训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口译技能”的训练。专业的口译训练应以“口译技能”训练为核心,在其课程设置方面应考虑同时开设以下几组课程:(1)培养双语能力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课程”;(2)培养翻译知识的“百科知识课程”;(2)培养口译能力的“口译技能课程”。

四、 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

培养专业化的口译人才,应该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技能性原则。口译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因此在口译训练与教学中应该以向学生传授“口译技能”为主要训练原则,辅以不同题材的语篇来强化口译技能的习得。学员一旦掌握了口译中通用的技能,通过一定的译前准备工作则可以从事各种题材的口译工作。
(2)实践性原则。任何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口译更不例外。充分的、持之以恒的口译实践是翻译技能获得的最重要的途径。许多著名的翻译都是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摸索,才获得娴熟的技能的。指导翻译实践的翻译理论也是译家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又运用于实践中去的。所以说实践性的原则是获得口译技能的最基本原则。无论口译、笔译,只有靠实践才能培养出翻译家。
(3)理论性原则。口译技能的训练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两个方面。前者富有指导性,后者具有实践性。翻译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的,不应该脱节。翻译实践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素材,翻译理论又反过来指导翻译实践。一般说来,掌握一定翻译理论的译者在从事翻译实践时,往往比对理论一窍不通的人目的明确、方法灵活。所以在翻译技能训练过程中,理论的介绍不容忽略。
(4)阶段性原则。口译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翻译技能训练的内容很多,要求也不完全一致,不能一齐抓,不能速成,要循序渐进,符合科学的规律。

五、 专业口译教学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原则,口译训练首先应以口译技能(技巧)训练为主。国内目前的口译训练方式大多以题材训练为主,即在一学年(或一学期)的教学中,以介绍专题口译为主,突出专题术语的翻译。口译练习也是从单句到段落再到篇章的翻译。也有少数学校是以口译技能的训练为主的,即在训练中不强调翻译内容的题材,循序渐进介绍口译活动中可以切实应用的技能(技巧)。口译的训练还是应以技能训练为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实际的口译工作中可以遇到的题材千千万万,但是应用于各种题材的翻译技巧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该合理、有效地应用课堂上的时间,更多地介绍可以应用于各种场合与题材的口译的技巧与技能。根据口译实践的需求,要循序渐进向学生介绍的口译技能应包括:
(1)交替传译:口译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口译笔记(note-taking)、口译笔记阅读(note-reading)、连续传译理解原则(principles of CI understanding)、言语类型分析(analysis of speech-type)、主题思想识别(identification of main ideas)、目的语信息重组(reconstruction)、数字传译技巧(interpreting figures)、口译应对策略(coping tactics)、译前准备技巧(preparation)、演说技巧(public speaking skills)、跨文化交际技巧(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口译职业准则(professional standards)等。
(2)同声传译:分散使用注意力技能(cultivating split attention)、影子练习(shadowing exercises)、笔记的使用(note-taking)、理解技能(listening comprehension)、重述技能(reformulation)、简约化(simplification)、概括化(generalization)、略译(omission)、综述(summarizing)、解释(explanation)、预测技能(anticipation)、译前准备技巧(preparation)、视译技巧(on-sight interpreting)、译误处理对策(mistakes)、语音、语调、重音及节奏(pronunciation, intonation, stress and pauses)、数字翻译技能(figures/numbers)接力口译技巧(relay)、团队合作(team work skills)、同声传译设备使用等。以上所列并非口译(连续传译/同声传译)所应掌握的全部技巧/技能,但笔者认为是开设口译训练课的单位在训练中应包括的主要训练内容。以技巧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并非忽略口译题材的重要性。题材的训练可以作为辅助。如在训练不同的技巧时,刻意选择某一专题的内容进行训练,使学员掌握本题材的术语、专业知识等。

六、 专业口译教学的方法

口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训练方法应以实践为主。最为忌讳的是把口译课上成精读课或笔译讲解课。口译课堂应气氛紧张,有实际口译现场的压力感。因此,教师应多动脑筋,把口译课堂设计得象口译现场。如在做连续传译训练时,可以设计“三角对话翻译”(three-cornered dialogue interpreting)、模拟领导人会见口译、模拟商务会谈等;在同声传译的训练中,可以在训练的后期选择几个主要的题目由学生进行“模拟国际会议”,设计的题目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与WTO”、“教育与经济建设”等。在同声传译的训练中,如有可能,可以把真正的会议内容录音录像)原封不动地搬回课堂让学生来做,或给学生实习的机会,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学生每年就安排两次机会在广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担任现场口译工作,既加强了口译技能的训练,又增长了见识。

七、 专业口译教学的“八化”方针

已有多年口译教学历史的广东外语外语大学,对其多年的口译教学,特别是把口译作为专业来教学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专业口译教学的“八化”方针,即:
课程立体化:口译技巧型课程与口译专题型课程相结合
内容系统化: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术语的介绍相结合
练习真实化:仿真的口译活动与真实的口译实践相结合
学生中心化:学生的口译操练与教师的口译示范相结合
教材多元化:口译的文字材料与口译的音像视频相结合
技巧全面化:连续传译的训练与同声传译的训练相结合
教师精英化:口译训练、口译实践、口译研究的相结合
目标专业化:区别教学口译与口译教学,培养专业化的口译人才。
“八化”方针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的专业译员培训中已使用多年,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对专业化口译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应用性。

八、 专业口译教材应该具备的主要特色

目前国内已经出版的英汉互译类口译教材就有近4 0种,在选用教材时应考虑教材是否具备以下特点:
(1)突出口译训练的技能化特点。口译技能的介绍要全面:交替传译介绍口译的记忆、笔记、数字口译、口译语篇分析、口译预测、语义识别、口译译前准备等技能;同声传译则简要介绍同声传译的概论、视译、应对策略等。
(2)突出口译训练的实战性特点。选材最好是全真会议资料,而且题材范围广,涉及到政治、外交、经济、文化、高科技、法律等多方面。
(3)突出口译训练的专业化特点。所介绍的交替传译、同声传译技能为目前国内外口译质量评估及口译专业认证考试测试的主要方面,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可以了解职业化口译培训的程序与内容。

九、 结语

中国的口译人才专业化教育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从事口译教学的各位老师需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通过对多年的口译教学经验的总结及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我们很快可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专业口译人才培养方式。从国家教育行政机构最近的做法,我们也可以看到专业化翻译培养已经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议程。继2006年教育部批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三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后,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这一切都会为中国的口译人才专业化培养带来机遇。

注释:
①该“八化”方针为“口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教学成果中
的理念。该成果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冯之林、王丹、张丽华完
成,于2005年获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2]Mary Phelan, The Interpreter’s Resources,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1:2.
[3]孙艺风,仲伟合编译.翻译研究关键词[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75.
[4][5]Franz Pochhacker,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Routledge, 2004:14-15.
[6]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专业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3):33.

关闭窗口
栏目导航  
 最新动态 Latest News 
 通知公告 Notices 
 教务信息 Announcements 
 学术讲座 lectures 
 中心师资 Faculty 
 管理制度 Regulations 
 对外交流 Exchange 
 信息资源 Resources 
热门文章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MTI教育中心 510420 020-36207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