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大“口译课程体系” 是对过去“口译”课单一的教学模式、与实际脱节的教学内容和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进行的全方位教学改革。改革的出发点是教学理念的彻底变化,从认识上严格区分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强调口译职业化和口译培训的专业化。
教学改革带来的的是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教师全方位的一系列变化。经过数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该课程的特色可以用以下“八化”进行概括:
-
课程立体化,口译技巧型课程与口译专题型课程相结合
-
内容系统化,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专业词汇的积累相结合
-
练习真实化,仿真的口译活动与真实的口译实践相结合
-
学生中心化,学生的口译操练与教师的口译示范相结合
-
教材多元化,口译的文字材料与音像视频网络材料相结合
-
技巧全面化,连续传译的训练与同声传译的训练相结合
-
教师全能化,口译训练、口译实践与口译教学研究相结合
-
目标职业化,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相区别,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口译人员。
首先,广外大“口译课程体系”体现了“新”的特色。它打破了传统上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一定能够做口译”或“会说英语就能做口译”的误区,以国际化的视野和专业化的队伍,对口译课程的组成部分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不再将口译教学等同于“高级口语”的教学模式,即提高口译职业化技能在口译教学和培训中的比重,不再侧重英语口语,而是在学生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基础之上,开发和训练他们作为合格口译人员所需要的能力与知识,将着眼点放在除语言能力之外的口译工作所涉及的其他素质和技能,如大容量的短时记忆能力、笔记能力、语篇归纳能力、逻辑思维以及文化意识和百科知识等,从而开设了分别以技能和专题内容为基础的一系列课程,在国内首先实现了面向口译职业需求的完整教学体系。
其次,广外大“口译课程体系”体现了“专”的特色。我们的出发点是专业化口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构成均为职业会议传译员。课程设计充分认识和考虑口译实践的需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从而真正实现了培养专业口译人员的“翻译教学”,而非以提高学生语言水平为目的的“教学翻译”
再次,广外大“口译课程体系”体现了“全”的特色。完整的课程体系根据教学组织线索,共有四个类型的课程,分别为技巧型、内容型或专题型、语言对比型以及辅助实践课程,这在国内高校中也是非常独特的。在全面的课程体系中,不同的课程各有侧重,但为一个教学目标服务,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切实地实现了专业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如:《连续传译》为技巧型课程,将连传技巧分解为短时记忆、记笔记、源语理解、语篇归纳与整理、数字转换、公共演说以及应对技巧等,第五学期开设;《英汉汉英口译》从口译角度进一步进行双语对比研究和学习,提高语言文化敏感度,第六学期开设;第六学期同时开设《专题口译》,内容型课程,涉及专题包括教育、人口、环境保护、旅游、经济发展、金融、高科技、中国文化、少数民族以及各种场合的演说辞等,侧重英汉口译。《专题口译》在第七学期继续开设,扩大专题覆盖范围,拓展深度。第七学期同时引入《同声传译》,技巧型课程,通过影子练习、源语复述、目的语复述等形式培养一心二用、顺句驱动、以中文听英文、视译等基本同传意识和能力。另外,第八学期开设辅助课程《模拟国际会议翻译》,实践性教学课程,作为对《同声传译》的巩固和延续,引入会议译前准备、应对策略以及译员分工与合作等内容。
最后,广外大“口译课程体系”体现了“实”的特色。一方面,课程的设计目标大、标准高,但另一方面,整个课程的安排根据难度循序渐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又特色的教学手段,例如:讲解示范——在学生操练之前,老师结合自身的口译经验,详细说明口译涉及的各种技巧,适用于技巧教学;三角情景练习——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人组,设计跨文化交流场合,指定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布置会谈主要内容、交代需要完成的交际任务。在此基础上,学生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实交流活动,在有趣真实的交际活动中潜移默化锻炼口译能力和翻译意识;配对演练——两人一小组使用同一篇材料进行翻译练习,互相指正学习;小组讨论——四五人一组详细讨论一篇材料的翻译,提高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培养翻译中得到多种译文的灵活意识;会议模拟——设计一场全班参加的某专题中外记者招待会或国际会议,部分学生提问/做报告,部分答问,部分翻译.条件允许时邀请外教参加会议,提高真实性,更有助于培养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碰到问题的能力;实践观摩——在多媒体教室,使用录像机,光碟机播放国际会议录像光碟等。国际会议厅有全套同声传译设备,允许学生实地操练。一年一度的口译大赛,向全校及社会开放,提供面对观众和大型场面的锻炼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