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我院岭南译学前沿系列讲座第160讲在我校北校区图书馆负一层多功能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应邀前来讲学的是来自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MIIS)的施晓菁副教授。讲座的主题为“Trials and Tribulations for an Interpreter”。我院院长助理兼口译系主任唐芳副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唐芳博士主持讲座
施教授首先阐释了本次讲座的题目。她认为,一名口译员必定会经受种种考验和磨练。她希望通过讲述亲身经历,分享自己对口译的感悟。
感悟一:口译的本质是沟通。施教授提起某次口译经历,一位经济学教授的讲话中满是学术性表达,她完全听不懂,眼看将陷入尴尬的境地,于是她直接地提请该位教授用简单的话重述一遍,虽然当时施在礼仪方面作得不够完美,言辞不够委婉客气,但所幸教授欣然接受了这个要求,随后的口译也变得十分顺利。施老师借此告诉大家:口译的本质是沟通,语言只是外在形式,语言虽重要,但译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应该在沟通上。而口译质量不一定完全是译员的责任,讲者也很重要,双方通力合作、积极沟通,才能保证整场活动的沟通有效且高效,因此,译员一方面要努力夯实自身水平,另一方面,若可能,也要勇敢地让讲者以更利于现场沟通的方式讲话。施老师说道:“It’s important to be put on the spot. To avoid the embarrassing moments, it’s better to ask before you open your mouth.”
感悟二:信息准确度是口译的重中之重。她提到在日内瓦担任某次会议闭幕式的翻译时,错把主席名字译为某会议名。她以此告诫大家,口译中编造信息是决不允许的,重要信息更是如此,例如人名和头衔,既要作到听辨时迅速反应,又要作到需要时即能脱口而出;又如数字,需勤练基本功,保证准确翻译,任何数字出错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此外,在口译中若发现信息错误则需自我更正,英文中往往用“or rather”这一表达足矣。
施教授分享自身经历
感悟三:译员要充分作好译前准备,也要随时准备好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首先,“It’s always better to be over prepared than less prepared”,准备工作永远不嫌多,若既有讲稿又有时间,要勤于把译文写下来,这能省下非常多的精力用于应对现场的突发情况,尤其是在高强度长时间工作后,原本再熟悉的内容也可能一时反应不过来;而有时讲者语速飞快,译文文字稿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了。另外,有些口译任务会前才能拿到大量资料,译者应学会速读和略读材料,抓取大意、主题句及关键词,学会提炼和总结,并加以灵活运用背景知识。任何情况下作口译都不应轻易放弃,要勇于寻求解决办法。若碰到内容难、语速快的情况,可只翻译出大意,但这已经偏离了口译的要求,所以需对听众解释清楚现场情况。若口译内容专业性太强,又来不及充分准备,那么不必拘泥于细节,如某个术语,而只用抓住逻辑关系和构架,因为与会人员往往也是专业人士,他们是听得懂术语的,他们听不懂的是讲者想表达的整体意思,这才是译员的职责所在。
口译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五花八门,译员能作的和该作的也只有充分准备、灵活应对。很多时候的确是无奈之举,但既然口译总有遗憾,那么完成或许比完美重要。这也是完全可以作到的。施教授回忆起某次会议,她在议程、主讲人和话题全都改变的情况下临危受命,但状态良好、底子过硬的她出色地完成了口译任务。

施教授给同学们提出建议
感悟四:应从多方面进行口译质量评估。施教授指出,译员自身的感觉往往不够客观,因此可以从同行评价、听众反馈和现场反应等方面衡量自己的口译表现。通过讲述在敦煌某次会议口译的经历,她告诉大家译员的角色在于传达意义、表达情感和重现语调语气,而非囿于语言的字面意思。并且有时候需传达该传达的意思,而非照搬讲者说话的内容和语气,译员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

讲座现场
在互动环节,施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了细致的解答,她主要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学习和口译训练的建议。第一,口译训练要追求效果和质量,而非数量。因此训练时要带着具体而明确的目的,作拆解练习,如单独训练时态、训练流利度等等。一个重要的作法便是勤于转写自己的口译产出,特别是翻译得不好的部分,确定自身弱点和常犯的错误,逐个攻破,如训练流利度,可反复练习,每次都记下非流利现象出现的次数,这种直观错误的训练方法可以保证训练的质量,多次重复过后一般可明显看到自身进步。第二,低级错误绝不能犯,如人称、单复数、时态、介词、冠词、搭配和句法错误,都要进行刻意的、针对性的拆解练习,如说少了冠词,则可把带上冠词的正确说法重复几十遍,因为知道正确用法并不够,还要作到能熟练运用,不然下一次压力一大、一紧张,很容易犯旧毛病。第三,勤于积累和查证。施老师在讲座中激情洋溢地说了好几次“Look it up!”,让观众印象深刻。她认为,好的表达就应该写下来,不懂的地方就应该查证清楚,养成随时查证的习惯,不仅要记得牢,还要记得准,切勿句式杂糅、混淆不同表达和用法。
讲座最后,施教授提到:“Interpreting is a kind of performance”,所以现场表现和临场发挥很重要。但口译员的实践活动也需要一定的理论来指导,因为理论能帮助译员“知其所以然”。
施教授的讲座生动、全面,不仅强调了职业口译员的各项素养,也解答了同学们在口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惑和难题,激发了同学们前行的动力。
附:主讲人简介:
施晓菁(Lynette Shi),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MIIS)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AIIC会员及AIIC亚太区主管(2009-2015)、联合国资深同传译员、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顾问。施教授曾在北京《今日中国》杂志社英语部和法语部担任翻译、编辑;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任口译员。此后,作为自由译员继续为公司及联合国机构工作。主要译著有老舍的《骆驼祥子》及费孝通《全球化和文化自觉》等,还曾担任多本汉英辞书的英语顾问/审校 (外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