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高级翻译学院第二届IMPA@SITS主题大会于第九教学楼丝坊讲堂举行。大会由高级翻译学院、翻译实践教育基地专业竞赛部和口译教育与研究中心主办,旨在为学生提供思想交流和综合能力提升的平台。高级翻译学院党委书记李和民、副院长邢杰、辅导员颜梁柱、刘亮等受邀出席现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部长吴敏苏教授、高级翻译学院助理教授Stephen J. Rake、陈朗老师、傅艾老师受邀担任大会评委。会议主持人为高级翻译学院本科1703班马天祺。
会议现场
主持人做完简洁的开场词后,进入第一环节——公众演讲。五位演讲者围绕“Z世代”这一核心主题,讲述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感。第一位演讲者陈安昕从光明与阴影两个面剖析了“Z世代”青年的内心世界,通过“我们是谁”的发问,引导观众去思索对自我的定义。第二位演讲者张沁玥,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极具个人特色的幻灯片来讲述个人经历,鼓励青年发声,勇敢表达自己,展现“Z世代”风采。第三位演讲者吕恺滢则着眼于环境保护问题,以详实的事例和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了环境保护的严峻现状,呼吁“Z世代”青年积极采取行动,为环保贡献力量。第四位演讲者熊思颖借助表情包和截图富有创意地讲述了饭圈文化与经济这一话题,反思网络时代的利与弊,成功地调动现场气氛,引发观众热烈的讨论。第五位演讲者符诺馨列举了众多时事热点,以提问的方式与观众互动,她向观众们传达了“我们是谁由我们自己定义”,展现了“Z世代”青年不一样的姿态。
公众演讲
短暂的茶歇过后,紧张激烈的辩论环节拉开序幕。首先是英文辩论,双方围绕“受过教育的中国青年其慈善行为应该致力于本国落后地区还是欠发达国家”这一论题展开辩论。正方的李逸帆和曾玲认为国家为青年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青年有义务回报祖国。反方的钟乐容和庄芮昕则认为青年要有全球视野,将力量贡献给国际组织能最大化地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支援。双方条理清晰,才思敏捷,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
英文辩论
紧接着是中文辩论,双方围绕“斜杠人生和匠人精神哪个更值得追求”这一经典辩题展开讨论。李欣然、雷日担任正方,认为斜杠青年乐于尝试,追求更多可能性。王简月和岑慧敏则持反方观点,指出当代青年面对众多选择和诱惑,更需要沉下心来潜心淬炼。双方你来我往,论据详实,彰显了非凡的实力,为大会更添精彩。
中文辩论
本场大会全程有口译员进行同声传译。口译员由我院口译队成员刘桧均、倪诗玮、王小羽、汪嘉琪、欧明欣、易凤娇等担任。
口译员正在同传箱内工作
在评委点评环节,吴敏苏教授就中文辩论议题,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斜杠老师”。她指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如果只隅于一个领域,或许无法更好地前进。关于公众演讲,吴教授肯定了几位讲者内容详实,逻辑清晰,能够真诚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照搬他人。同时吴教授还从非语言表达,语音语调,肢体动作,服装等方面对大家做出专业性指导。学院助理教授Stephen同样对大会讲者表示高度肯定,赞赏几位讲者的话题引人入胜,并就演讲的组织架构和PPT展示提出建议,希望讲者们能时刻紧扣主题,借助PPT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着,陈朗老师针对英文辩论和中文辩论进行了点评,指出辩论在论理之外其中具体、细节、生动的例证在劝谏、说服力彰显中的重要性,包括数据、引用等作为论据的使用,建议同学们应该基于自己日常的阅读、自身的经历体验积累丰富的素材,培养随时能“信手拈来”的素养和能力;同时辩论也需要注意演讲中一些技巧的使用,比如如何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如何使用表示强调、过渡的语句,包括语气、眼神、肢体语言的使用也是满足信息传递有效、到位不可忽视的因素。陈朗老师同时指出思维缜密、机智诙谐、口齿伶俐、泰然稳重是赢得辩论的重要因素,鼓励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训练中应该学会分析自身的优势,找到自己的风格;此外,针对英文演讲与辩论与中文演讲与辩论之间的相同和差异,鼓励同学们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对上述问题作出探索和思考。
傅艾老师对译员表现做出点评。首先,傅艾老师对译员们的辛勤工作和努力表示感谢,赞赏了他们的出色表现,并逐一对译员提出完善的建议。在演讲环节,译员在情绪表现方面还需要提升;傅老师指出,无稿翻译非常考验译员的英文水平,希望译员持续提升语言质量,同时提醒译员注意同传箱礼仪,避免打扰到同伴工作。
评委点评
大会最后,评委嘉宾为最佳讲者、最佳辩手、最佳译员、最受欢迎讲者、最受欢迎辩手颁奖。本次大会采用教师分别针对公众演讲、公众讨论和同声传译环节的专项评分以及观众线上评分的方式。
外教Stephen为最佳讲者颁奖
吴敏苏教授为最佳辩手颁奖
傅艾老师为最佳译员颁奖
陈朗老师为最受欢迎选手颁奖
合影
附获奖名单:
最佳讲者
陈安昕
最佳英辩辩手
曾玲
最佳中辩辩手
雷日
最佳译员
王小羽、欧明欣
最受欢迎讲者
熊思颖
最受欢迎英辩辩手
曾玲、李逸帆
最受欢迎中辩辩手
王简月、岑慧敏
IMPA@SITS大会简介
“IMPA”为英语单词Interest(兴趣)、Major(专业)、Profession(职业)、Academics(学者)头字母的缩写,以公众演讲、公众讨论,并以同声传译为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旨在为学生提供思想、情感和语言交流的舞台,碰撞智慧、分享知识、体验成长,促成学生兴趣爱好、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和学术深造一体化、协同式发展的建构。
该活动拟为全面促进学生交际语言能力、特别是公众场合下的语言交际能力,思辨能力、知识拓展、跨语言、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的综合发展提供内涵基础,学生需要充分地认识到演讲、辩论、协商、谈判等话语类型对综合人文素养(literacy)发展的重要价值,“能演讲、懂思辨、善沟通、勇创新”。
同时,该活动拟望为学生参加位列“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排行榜”的“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以及各类演讲辩论大赛、口译大赛提供选拔和培训支持。
未来IMPA活动将作为学院基于演讲队、辩论队和口译队联合训练的学生活动特色项目,将专门招募项目组工作人员,制定相关章程、守则,包括选拔、激励和培训机制,定期举办相关活动。IMPA将不断丰富和创新活动主题和内容,为学生全方位交际语言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提供第二课堂平台支持,成为学生面向未来职业生涯发展、适应未来全球胜任力需求、课堂与社会联接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