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至12月,世界百强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及双语学系副系主任,香港翻译学会会刊《翻译季刊》主编李德超教授应邀线上开展 “语言学视域下的翻译学研究与翻译学科发展”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海外名师讲学项目,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苏雯超副教授负责。此次系列讲座中,李德超教授开展了五场演讲,分别为“翻译与语言的关系”、“语言与翻译的关系——翻译的语言研究”、“翻译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学翻译理论”、“翻译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对翻译实践与研究的影响”以及“语言学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吸引了校内外众多翻译学习爱好者。
第一讲:翻译与语言的关系
2023年9月26日,李德超教授开展第一次讲座,讲座主题为“翻译与语言的关系”,本次讲座由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王巍巍教授主持。
李德超教授在讲座中首先分享了他与学生的日常,强调“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对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勉励同学们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事实中出抽象出背后原因”,鼓励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文献,做到“求甚解”、“大胆假设,小心论证”。随后,李德超教授回到讲座主题“翻译与语言”上,探讨了长期以来翻译的定义,指出主流观点对翻译的解释是“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并符合对等的原则”,但实际上,这种观念受到了西欧世界基督教的翻译观“强调把原文内容完整传递到目标语文本”的影响,是一种理想化的观念,在实践中难以实现。紧接着,李德超教授从翻译历史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了中国与世界最早的翻译活动,前者为口译,后者则为笔译,发生在西亚。李德超教授指出,这一介绍是为了表明中西方对翻译理解可能存在差异,提醒同学应从目的语文化背景为基础开展翻译实践活动或翻译研究,同时,由于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存在较大的文化距离,在翻译中,西方的翻译理论不宜完全应用于描述汉语,相反,同学们可以借鉴中国学者提出的翻译观点。李德超教授引用了雅各布森提出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与“符际翻译”,指出雅各布森打破了长期以来“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固有观念,再次强调翻译内涵的丰富性。讲座后部分,李德超教授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霍姆斯的“翻译研究学科图”。李德超教授指出,该图不仅让翻译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拓展了翻译的边界,最关键是实现了“translation as a craftsmanship”与“translation as a scholarship”的分离。
讲座最后,李德超教授总结,翻译与语言虽密不可分,但并不能因此就仅仅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当前翻译指涉的内涵已经超出传统的语言范畴,具体而言,如今认为翻译活动不只囿于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目的也不只是以源语及译语是否等值为唯一考虑,而是一项与目标语中的“语境、历史和习俗”等文化因素联系紧密的社会行为。
第二讲:语言与翻译的关系——翻译的语言研究
2023年10月23日,李德超教授第二次讲座围绕“翻译的语言研究”主题开展,本次讲座由高级翻译学院苏雯超副教授主持。
李德超教授在讲座开始再次强调,翻译与语言学之间密不可分,但现代翻译研究逐渐开始考虑除语言外的因素。李德超教授指出,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翻译产品”、“影响翻译活动的情境因素”、“翻译活动涉及的人的因素”与“翻译过程”这四大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李德超教授认为,最近十年的翻译研究正试图摆脱几千年来“翻译等同于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字转换”这一根深蒂固的观点,开始探讨语言外的包括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将翻译研究从语言学角度的单一维度引导至多维度、全方位的讨论。随后,李德超教授指出,早期在谈论翻译与语言关系时,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往往离不开翻译策略,具体来说,就是探讨直译与意译对译文的影响。紧接着,李德超教授提出翻译实例,邀请参会同学共同探讨当中的翻译策略,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地与李德超教授互动。
在问答环节中,参会同学积极发言向李德超教授请教。其中,李德超教授对“如何看待现代科技对翻译学习和实践的影响”与“如何看待翻译学的跨学科性质、如何避免翻译学本体地位动摇”两个问题进行了解答。在第一个问题中,李德超教授认为,技术的迅速发展解放了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给翻译学习与实践带来冲击与挑战无可避免,因此,充分发挥分析能力、综合一切外部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第二个问题中,李德超教授指出,翻译学之所以要借鉴其他学科是因为翻译学的历史较短,翻译学的本体仍然是语言的转换。
第三讲:翻译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学翻译理论
2023年11月10日,李德超教授第三场讲座开启,讲座的主题为“语言学翻译理论”,本次讲座由高级翻译学院田璐博士主持。
讲座上半节围绕“对等(Equivalence)”这一概念进行。讲座开始,李德超教授指出,上世纪50、60年代后,翻译学开始系统借鉴了语言学理论,强调了语言学与翻译学之间的紧密联系。紧接着,李德超教授聚焦语言这一主题,表明不同语言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每一种语言有其特定的某种方式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何适应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此外,李德超教授还讲述了汉英语言对翻译中的难点与挑战,罗列出翻译过程中如何避免犯语法错误和理解偏差,如需要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注意词汇的选择、有意识地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隐喻等,使翻译更具表现力和美感。李德超教授认为,正确的翻译方法不仅能够提高翻译质量,还能让文本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随后,李德超教授还探讨了语言习惯与翻译误差的关系、文学作品的音感现象以及英语翻译中的音感现象。
讲座下半节,李德超教授聚焦古代中国对翻译的语言研究,并指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最早对翻译的探讨往往都从宗教文本开始。具体来说,中国从佛经翻译开始、西方从圣经翻译开始、伊斯兰教从可兰经翻译开始。在讲解过程中,李德超教授还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追根溯源、追溯各类观点提出的背景,勉励同学积极思考理论观点与当今理论的联系。随后,李德超教授还提及了英语句子结构的解析对翻译的影响,讲述了语言中语音语调与诗歌翻译的关系以及如何解读英语句子中的隐喻与象征。讲座最后,李德超教授聚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包括如何通过对等(equivalence)来实现翻译效果的提升,以及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语言之间的转变(shift)。
第四讲:翻译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对翻译实践与研究的影响
2023年11月20日,李德超教授进行第四场讲座,继续发掘语言与翻译的关系。本次讲座由高级翻译学院苏雯超副教授主持。
李德超教授在讲座开始讲述了语篇语言学、尤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重要作用,如豪斯(House)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分析提出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随后,李德超讲授聚焦语篇语言学对提升翻译实践的重要性,从篇章对等的层面出发,引用例子,分别讲述了主位结构(thematic structure)和衔接(cohesion)在汉英语言对翻译活动中的作用。例如,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较大差异,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也不尽相同,汉语会通过重复词汇达到上下文衔接的效果,而英语则偏好使用定冠词、替换等。李德超教授指出,在一种语言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中,上下文衔接的改变可能会导致文本功能发生变化。紧接着,李德超教授探讨了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分别探讨了语用学中连贯性(coherence)、前提(presupposition)以及言外之意(implicature)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比如,在英汉语言对翻译实践中,汉语多注重连贯,英文多注重衔接。讲座最后,李德超教授再次强调语篇语言学对推动翻译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性,并与线上同学共同探讨了语篇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与实践中的不足。
第五讲:语言学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
2023年12月29日,李德超教授进行了第五场讲座,讲座主题为“语言学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
在讲座中,李德超教授指出,现代翻译研究的关注点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转换,文本、语境、译者等因素逐渐引起学者关注,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由于基于对等的语言学范式翻译研究过于强调原文的意义而忽略了翻译过程中涉及的社会文化等因素,因此受到了质疑和批评。关注语言外因素的趋势同样也在语言学中有迹可循,语言研究的维度得到充分拓展。基于这一背景,李德超教授根据Saldanha和O’Brien(2014)对翻译研究方法的分类,从“产品导向”、“过程导向”和“语境导向”三个与语言学联系最紧密的研究类别,概括和梳理了语言学翻译研究的成果,展望了语言学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
系列讲座吸引了大量校内外师生参与,参会师生深受系列讲座启发,更加了解到语言与翻译研究的关系以及语言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系列讲座帮助师生提升翻译研究的学术能力,加强我校翻译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翻译研究选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为语言学学科和翻译学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平台。